义乌外汇(义乌外汇管理局)

点击蓝色小字,关注“天乐岛”,

透视生意与生活。

  岛语

位于浙江中部的义乌群山环抱,曾经毫不起眼。

但正是依靠着毫不起眼的肥皂盒、首饰、针织品等一切你能想到的生活用品,从二十多年前开始到2005年,义乌狂飙突进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并维持着这样的地位。

  “义乌模式”在地方经济中曾经是个热词

  注意:现在公众号有置顶功能了,大家把微信更新到最新版本,点开“天乐岛”公众号,点“置顶公众号”键,就可以讲我们置顶。这样,您可以第一时间与我们携手。

  

  

  义

义乌外汇(义乌外汇管理局)

  ●

  乌

  

  曾经让人趋之若鹜的“义乌模式”

1982年,中国小商品城创建后,发展迅速,种类丰富、商家云集、价格便宜,批发和零售并存,义乌在逐渐吸引世人目光,带有“义乌”字样的小商品市场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,从城市到乡村,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个名叫“义乌”的连锁市场。市场里面应有尽有,价格便宜。这些商品城大多在城市郊区,政府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,低廉的房租和优惠的政策让这些小商品城发展迅速,但因市场受众大多是郊区民众,消费能力较弱,以批发为主,而且兼营会展业务。

一切都跟义乌很像,除了没有当地强大的生产能力。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各地的义乌小商品城大多从义乌或者浙江其他地区进货,把造价低廉的商品加上各种额外费用后售出,因为成本低,这些商品的售价依然很低,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。

  

那几年,“义乌模式”在许多地方经济中是个很热的词。所谓的“义乌模式”,也曾经像如今的电商一样席卷全国。

不仅如此,它还借助自身的交易起伏定义了一个叫作“义乌指数”的经济指标。它由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价格、景气指数、其他单项指标构成,帮助判断义乌小商品市场当下的行情到底如何。

可是,逐渐地,植根于义乌本土的小商品城放慢了发展脚步,而且传播到各地的小商品市场经营得有点良莠不齐。被抽走的优惠政策,已经改变的购物习惯,凶猛崛起的电商,各种因素正冲击着喊了多年的“义乌模式”。“义乌”,曾经是趋之若鹜的代名词,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,生意却越来越不好做了。

从2011年开始,许多商户都明显感觉出了艰难,到2014年,纷纷发出“东西突然卖不动了,真不知道该怎么办”的感叹。

  

  在网购和同行竞争的夹击下艰难转型

宿迁市义乌国际商贸城是宿迁市最大的综合性批发市场。然而,销售额逐年走低。

究其原因,同行竞争和网购盛行对小商品批发行业有较大影响。2011年,同一条街上从事妇幼用品批发的商铺只有七八家,到2014年就已增长到了十五六家。由于网购的迅猛发展,许多顾客在询问价格时都表示:“网上卖的质量也跟这差不多,还便宜。”当电商发展,物流业逐渐发达时,这种模式变得落后。不再优惠的政策、消费观念的转变与电商的冲击,正在破坏着小商品城昔日繁华的基石。

这个城市也被视为中国制造业原始积累阶段的缩影:粗糙、重视规模、低成本。

[ 过去两年,义乌商贸城平均每个月关闭1039个商铺,考虑到同样时间里新开的商铺不到700个,商贸城在今年8月拥有的商铺总数要比两年前少了8000个。]

在网购和同行竞争的刺激下,许多商户早就在寻求转型的道路。

“如何转型”成了商户们最常讨论的话题。大多数商家初步想的是,在自身商品的品牌打造、增加商品种类和销售渠道上下工夫,但是效果并不理想。

  

  试图反击电商平台的冲击

另一组数据却显示出一个不同的义乌。2013年义乌政府推行“电商换市”政策,即在销售、居民消费和各类服务的领域都推广电商。商贸城的商户开始接受义乌购这样的线上平台。2014年义乌购的线上交易额是15亿元,一年后这个数字是2014年的3倍。2013年,整个义乌市的电子商务交易额比商贸城实体零售交易额多了173亿元,2015年,前者达到1511亿元,后者仅982亿元。

  

像中国很多事物一样,义乌的成长曲线是不规则的。

1992年,篁园路上的浙江省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建成,两年后篁园市场扩容,商位数达到2.3万个;一年后,宾王市场和篁园市场互为补充,组成了第四代义乌小商品市场。

更早的几代义乌市场环境恶劣、条件艰苦,商户们大多售卖裤袜等传统的义乌小商品。随着外地客商越来越多,第四代市场逐渐形成——摊位的价格也水涨船高——篁园市场不足1平方米、只容得下一个柜台的摊位,仅一年的使用权就要好几万元。

义乌外汇(义乌外汇管理局)

第五代国际商贸城扩建之后,篁园市场的摊位按批次转移,一间9平方米的铺面在当时能卖到四五百万元,甚至1000多万元。

一旦仔细追究起义乌的黄金时代,你会发现它不具备经济学意义上的任何优势:它一无所有,不是交通要道,土地贫瘠,经济落后。有当地商户解释过义乌过去的成功靠的是“摆脱贫穷和落后的求生本能”,“大家普遍的心态是宁愿被打死也不愿被饿死”。

在这个城市尚未依靠商贸发展起来的时候,当地人会观望别人的动作和政府反应,发现“原来这个可以做”的时候才放心地出来干活——而一旦干活,除了“拼”字,再没有更好的形容词。“义乌人吃饭快、说话快、干活快,什么都快。”

什么都要快的义乌,在淘宝等电商平台的冲击下,在试图反击了。

2008年,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际,处于全球贸易之中的义乌市场交易跌至谷底。差不多同一时间,电子商务进入了快速扩张的阶段:淘宝第一次推出双11,业务重心转向淘宝商城,也就是后来的天猫;包括京东、亚马逊、当当在内的垂直电商开始转型综合百货。

“义乌市场最初成长起来的条件就是信息不对等,依靠这个做到一级一级的批发,但互联网把这种信息壁垒给消除了。”义乌购副总裁寿兴良说。义乌购隶属于浙江中国义乌小商品城集团,后者投资建设了包括篁园市场、国际商贸城在内的多个义乌市场。

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人们可能更怀念10年前的义乌——至少令人咋舌的租金价格代表了某种繁荣。如果知道将来义乌大大小小的村子都变成了“电商村”,人们更会依恋那时候吧:虽然淘宝刚刚依靠被称作“蚂蚁雄兵”的中小卖家打败美国的eBay,但对义乌市场尚未构成威胁。

互联网让更多人有机会以低成本方式进入这场游戏,义乌这样的大市场不再具有独占性。但有些义乌人不认为这是件坏事,互联网夺走了义乌一部分实体市场的份额,同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。大大小小的电商村开始成为义乌引人注目的一部分。

  义乌

  的反击,结局如何,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考证,不过,很显然,它与温州不同,至少这个图“快”的义乌没有多少投机性思维。这个以“制造任何一个你所看到的物品”而著称的城市和所有大城市一样,充满机会,令人期待又令人不安。

  

评论